Heptabase在2023/09/01結束了公測,正式發布了1.0版本,同時一份新的Heptabase官方Wiki也隨之釋出,我對於Heptabase創辦人 詹雨安Alan 的邏輯思維一直都非常感興趣,所以就藉著這次機會來拆解、內化、輸出這份Wiki。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有三個:
- 藉由Wiki,來了解詹雨安的邏輯思維
- 內化Wiki,這篇文章就是結合我自身經驗的輸出
- 簡化Wiki,將我認為的精華分享給你
(事實上這篇文章就是運用Wiki中建議的 寫作工作流 製成,加快我的寫文速度2-3倍!)
點此進入 → Heptabase官方Wiki
建議邊看Wiki邊與這篇文章比對,會有最好的吸收成效。
Heptabase | 卡片盒筆記軟體
$8.99/month
結合了白板、卡片筆記、心智圖、雙向連結等功能的世界級筆記軟體,也是目前唯一以台灣之名加入Y Combinator的新創!
官方提供免費七天試用方案,好好運用這七天,盡情享受無邊際的筆記連結吧!
Table of Contents
Heptabase Wiki的內容拆解
以心智圖來呈現整個編排,大概是這樣的:
在Wiki裡的第一篇文章是在教學Heptabase的基本操作,總是要先學會基礎才有辦法應用的嘛,而在Heptabase中有三個核心概念特別重要,分別是:
- 卡片 Card
- 白板 Whiteboard
- 標籤 Tag
認識完這三個概念後,就可以應用官方推薦的四種工作流去使用Heptabase,包含:
- 思考工作流
- 蒐集工作流
- 複習工作流
- 寫作工作流
這四個工作流都是基於Card, Whiteboard, Tag的基礎,去做的延伸與應用,也會是今天這篇文章主要討論的項目,簡單來說這就是Heptabase官方建議的使用方法!
最後是Heptabase的幾個進階功能,與其說進階不如說是輔助功能更恰當一點,因為目前整個Heptabase的操作都很直覺簡潔、並不太難;但這些功能不是今天討論的主題,下次再另外寫篇文章分享。
最後如果要我給這份Wiki一個觀看順序,我會這樣排:
- 先認識卡片、白板、標籤
- Section、Nested Whiteboard
- 思考工作流、蒐集工作流、複習工作流、寫作工作流
- 詹雨安Alan 如何使用Heptabase
- 其他進階功能、Q&A、Keyboard shortcuts
整個Wiki除了心智圖裡的內容與Q&A,還有一篇是創辦人 詹雨安Alan 分享自身使用Heptabase的方式,雖然官方把這篇文章分類在 “Getting Started“ 的目錄裡,但我認為對於Heptabase有一定認識後再看,會更有收穫。
Heptabase的白板與標籤
我以前認為Heptabase的第一篇新手教學,應該要學的是Map、Whiteboard、Card這三個基本的元素,但這份Wiki打破了我的認知,官方比起Map更著重標籤與白板的使用情境。
以下是官方Wiki中的原話:
你可能會想:「在替卡片分類的過程中,什麼時候該用標籤、什麼時候該用白板呢?」
- 標籤可以用來描述性質(例如:A卡片是 #會議記錄、B卡片是 #部落格文章、C卡片是 #用戶研究報告、D卡片是 #科學家)
- 而白板則用來描述主題(例:X 白板是「科學史」、Y 白板是「公司成長策略」、Z 白板是「核能發電研究」)
更白話地說,當你想整理一些同質性很高的卡片時,可以先使用標籤;當你想深度思考一個主題時,則可以建立白板。
>>>【 延伸閱讀 】 我自己對於「標籤tag」的理解與運用(待補上)
四種工作流各自適合的對象
接下來就是Heptabase整理出來,認為對新手非常實用的四種工作流,分別跟思考、蒐集、複習和寫作有關,可以幫助你更快地上手 Heptabase。
- 思考工作流:適合花很多時間閱讀或上課,想深度學習或理解知識的你。
- 蒐集工作流:適合每天都有零碎的想法,並且覺得這些想法對未來有用的你。
- 複習工作流:適合想要更好地回顧以前的筆記的你。
- 寫作工作流:適合花了時間在白板裡思考與整理,並且想輸出文章的你。
需要注意的是,並非Heptabase的使用就限縮在其中一種工作流,以我自己來說這四種情境我都符合;而或許有的人並不想寫作或輸出,只會用到前三種工作流,總之大家的習慣不同,自行調整即可。
Heptabase 思考工作流
思考工作流最大的目的是學習,而當運用Heptabase這套工具學習時,我們會將筆記視覺化,而筆記視覺化的目的則是對你的學習「建立深度理解」。
這裡我們要先了解一個重要的原則,如果你的每一個筆記都非常長,你透過視覺化獲得的理解就會非常有限,也就是要運用「原子化」的概念寫筆記。
如果更精確一點地說,原子化並非單純指你不能有很長的筆記,而是每個筆記都只應包含一個概念,並以其內文來支撐這個概念,我認為更白話的理解是:「每張卡片盒筆記裡的卡片,都應只包含一個概念。」
關於原子化的實際案例,可以參照Heptabase創辦人 詹雨安Alan 所公開分享的創業筆記,可以看到他每張卡片都寫了不少字,但每張卡片都是只描述一個概念的,內文是用來填充與完整卡片標題的,也驗證了《卡片盒筆記》所說,每張卡片都應是一個完整的筆記。
>>【 延伸閱讀
】 Heptabase創辦人 詹雨安Alan 創業筆記
>>【 延伸閱讀
】 什麼是原子化?原子化筆記的好處是什麼?(待補上)
—
了解原子化的概念後,就可以正式來看Hepta官方建議的學習工作流,總共有五個步驟:
step 1
將閱讀看到的所有重要段落記錄下來,並只紀錄在一張卡片裡step 2
將這張卡片拆解成更多張卡片,落實原子化原則step 3
畫出這些卡片之間的關聯step 4
將相似的概念 (卡片) 群組,以Heptabase來說就是建立一個Sectionstep 5
將這些學到的新概念與過去所學整合,也就是輸出自己的想法關於這五個步驟的詳細操作方法我就不贅述,可以點擊這個官方Wiki連結查看,這邊我們來拆解思考工作流的核心理念:
我認為整個思考工作流其實就是「拆解」→ 「關聯」→ 「輸出」。
Step1、Step2 紀錄原文內容,而後拆解成更小的知識顆粒,做成原子化筆記。
Step3、Step4 組織與關聯,這個動作除了能讓筆記更明確易讀外還有兩個意義:
- 梳理作者的思考邏輯
- 串起自身的思考脈絡
就像如果我現在寫這篇文章,是在幫助我自己了解創辦人詹雨安的邏輯;而如果我今天要寫一本書,我也會習慣在看書時思考作者如何寫出這本書的,去臨摹前輩的思維能幫助自己成長。
而串起自身的思考脈絡有什麼好處呢? 這裡用筆記連結的實際作用來解答,如果一則筆記毫無連結,孤零零的在一個位置時,我們通常很難聯想:「這是什麼時候做的筆記? 當時從哪裡獲得啟發而做了這則筆記? 這則筆記是否可以應用在更多場景?」
可是當筆記有了前後連結(甚至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連結),我們就可以回憶起筆記的情境與想解決的問題,正如《卡片盒筆記》一書所說:「隨著卡片盒裡面的筆記數量不斷增多、彼此的連結不斷被建立起來,它的價值才會真正被顯現出來。」
最後聊聊Step5
的「輸出內容」,為什麼要輸出呢? 簡單來說就是人的大腦非常不靠譜,只靠閱讀跟整理的記憶不夠深刻,一定要經由自己咀嚼消化所產出的事物,才最能深刻記得。
在官方Wiki中也總結了學習與研究的本質是:「將不同書籍、文獻中的重要知識和想法拆解出來,用自己的方式去關聯、理解、內化,進而對人類已知和未知的事物建立深度理解。」
Heptabase 蒐集工作流
蒐集工作流主要建立在Heptabase中的Journal功能,Journal是以日期為單位的筆記,它的筆記名稱就是日期,所以也有人用它來寫日記。
通常Journal適合紀錄兩類內容:
- 只在當天重要,但長期用不到的內容 → 例如當日待辦
- 零碎但重要,希望未來能回顧複習的資料 → 例如經典語錄、一篇文章、幾張截圖等等…
建立待辦是直觀而簡單的,這邊集中討論第二類的內容,Heptabase官方有三種建議的處理方式,分別是「Journal轉卡片」、「Journal轉標籤」、「使用雙向連結」。
Journal轉卡片
- 每天把零碎但重要的資料紀錄在Journal
- 每個禮拜固定找一天,將當週Journal裡的重要資料轉換成卡片拉進對應主題的白板裡,並連結其他張相關聯的卡片
這樣的方式其實就跟我在 《HEPTABASE使用教學!一小時快速建立卡片盒筆記》中提到的Journal使用案例是一樣的!
Journal轉標籤
如果比起白板中的有形卡片,你更喜歡用標籤來管理筆記,那官方建議的第二種Journal管理方式如下:
- 將Journal中的重要筆記框選起來
- 打開區塊選單並點擊 “Turn into new card” 來將它們轉換成卡片筆記
- 進入該卡片筆記,使用 “Ctrl/Cmd + T” 快捷鍵添加標籤
舉個例子,假設你有個臨時的會議,你把會議筆記打在當天的日誌裡頭。那麽在會議結束後,你可以將這些內容轉成筆記卡片,並添加 #會議記錄 的標籤,這張筆記卡片就會被添加進該標籤的資料庫裡頭了,這時進到資料庫再為這張卡片添加屬性,例如「會議日期」、「會議主題」、「會議性質」等等,後續管理就很方便了。
什麼樣的筆記主題要轉成白板中的有形卡片、什麼樣的主題要轉成標籤用資料庫管理,則可按照前面聊到的白板與標籤的差異來決定,以我個人來說是不建議兩者並行使用的,這樣到後面會越來越亂,還是在早期就先定位哪些要放到白板,哪些要用標籤tag比較好。
—
Journal使用雙向連結
官方建議的第三種Journal管理方式就是使用雙向連結,雙向連結的概念與實作我就不在這裡多提,如果不清楚的可以看下面這篇文章。
>>【 延伸閱讀
】 什麼是雙向連結? 如何在卡片盒筆記裡運用雙向連結管理卡片(待補上)
這裡要注意一下Heptabase官方的特別提醒:「別濫用了雙向連結。」雙向連結雖然一開始看起來很好用、很神奇,但是如果你過度濫用、在所有看起來可以連結的地方建立雙向連結,反而可能會讓真正重要的連無法被凸顯出來,造成反效果。
因此官方建議的用法是:如果你打算認真學習或研究一個主題,還是應該以白板為主,利用卡片連結、以圖像化的方式來對一個主題深度理解。Journal和雙向連結是輔助你蒐集想法的管道,但對於與重要主題有關的想法,最終還是要花時間將它們整合到白板裡頭。
Heptabase 複習工作流
在Heptabase官方Wiki中提到,像在「蘋果備忘錄」這種最傳統的筆記軟體中,我們很容易不知不覺地累積非常多的筆記。但是當你搜尋並打開一份以前的筆記時,很容易會忘記當初是在什麼情境和思考狀態下紀錄這份筆記的了。
但是在你有實踐卡片連結的前提下,只要能精準搜尋卡片並觀看前後關聯的其他張卡片,就能了解當時的情境與思考(這在前一個段落也提到過),而具體在Heptabase的執行方式如下:
- 使用
ctrl/cmd
+O
的快捷鍵,全局搜尋卡片 - 當你搜尋到你要的卡片之後,下滑到底部點擊卡片的資訊欄(Info),會看到存放該卡片的白板名稱,點擊即可定位至該卡片的位置
註:Heptabase在2023年7月升級了他們的搜尋引擎,此升級能讓我們在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內搜索數萬個筆記。
在Heptabase官方的複習工作流中,我認為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方法論或流程能讓我們無痛的複習過往筆記(截至寫文當下的2023/09/03),反而比較像是在說明Heptabase這套軟體中如何搜尋筆記,算是稍稍可惜了一點。
>>【 延伸閱讀
】 我如何在Heptabase裡複習與整理卡片?(待補上)
Heptabase 寫作工作流
這份寫作工作流是乾貨! 絕對我自己這次收穫最多的地方!!
真心覺得這個寫作工作流屬於那種「光看不怎麼樣,使用後卻驚為天人」的強大方法,實測後發現它提升我的寫作速度至少2-3倍,在官方Wiki中將寫作工作流分為兩個步驟,我自己則是按照操作步驟細分成了五個。
step 1
複製參考素材
step 1
開始寫作前,你應該已經在Heptabase蒐集了寫作所需的參考資料,這通常會在前面的思考工作流、蒐集工作流中準備好,這時將所有相關的卡片框選起來,按 Cmd
+ L
的快捷鍵來「複製卡片連結」。
step 2
集中參考素材
step 2
在空白處新增一張空白卡片,可以給它一個暫時性的標題或選擇空白,並將剛剛複製的連結貼到卡片內文。
step 3
將卡片展開到一個新的分頁(如圖)
step 3
step 4
建立大綱與交叉比對
step 4
開始初步規劃文章的架構,也就是將剛剛複製的卡片連結編排順序,這邊建議你用二級或三級標題自行建立段落,並將連結分到不同段落底下,製作你的文章大綱。
此時,如果你忘記剛剛複製的連結所對應的卡片內容,可以點擊該連結,卡片就會出現在右側欄供你查看。
step 5
寫作與交叉比對
step 5
寫完大綱後就可以開始寫作了,隨意地從想寫的段落開始,想從開頭、中段內容甚至是結尾開始寫都可以,想到什麼寫什麼,可以將步驟四大綱中的連結點開到右側欄,一邊參考右側的卡片內容,一邊用自己的語言在左邊寫作、把左邊的連結逐步替換成你寫的文字。
如果你在寫作到一半時,突然想參考某一張你以前曾經寫過的卡片,你可以點擊 Cmd/Ctrl
+ O
搜尋卡片,然後按下 Shift
+ Enter
將指定的卡片也添加到右側欄裡頭。
以上就是Heptabase官方所建議的寫作工作流,強烈建議大家實際用用看!!! 我才知道原來寫作真的有方法論,絕對是這次Heptabase官方Wiki的隱藏寶藏~
總結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當下(2023/09/03),Heptabase官方Wiki的應用就以這四種工作流為主,其他就是在介紹進階的功能應用,例如 Section、心智圖、層狀白板或是常見Q&A,這部分就不做更深入的分析。
>>【 延伸閱讀
】 Heptabase的隱藏功能,最後一個你絕對不知道!(待補上)
但其中一題關於Heptabase的Q&A,令我生起一絲敬佩與感動,有人問:「如果Heptabase倒閉怎麼辦?」 這也是使用筆記軟體最怕最擔心的問題,因為如果真的倒閉,寫了5年10年的筆記積累就瞬間消失了。
以下是Heptabase回答這個問題的節錄:
- Heptabase種子輪就籌集了170萬美元的資金,為他們的團隊提供了十年以上的現金流。
- Heptabase很早就已達成盈利,公司月收入是月支出的2-3倍,因此可以在不需要籌集更多資金的情況下持續經營這家公司。
- 作為 Heptabase 的創辦人,我們已經將所有個人和工作筆記移入了Heptabase。
- 如果公司關閉,我們將開源 Heptabase 並與用戶社群一起維護。
前兩點我感受到的情緒是敬佩,雖然已經募到那麼多資金了,但Heptabase根本用不到,相比大多新創公司前期燒錢買用戶,他們已經實現盈利。
後兩點我感受到的是感動,創辦人自身也已經將所有筆記移入Heptabase,個人的使用就是一種保證與誠意,並且如果倒閉將轉為開源與用戶一起維護,處處感受到用心與決意,我想這也是我為什麼支持Heptabase的原因之一吧。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謝謝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