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最熱門的卡片盒筆記法,靈感筆記、文獻筆記、永久筆記

卡片筆記改變我的人生

下這樣的標題一點都不誇張,在這個媒體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能接收的新知太多了,出社會的這五年來,我一直都有自我進修的習慣,但是要怎麼筆記、怎麼收納這些新的知識,以及最重要的讓自己融會貫通,這些事一直困擾著我。

直到我遇見了卡片盒筆記法,堪稱我人生的救星! 目前真正開始使用大概五個月的時間,時間不長,但每天的幫助實在太大,我感覺我這五個月累積的知識量,是平時的一年以上。

「Zettelkasten 卡片盒筆記法」由來

【卡片盒筆記法】是由德國社會學家「魯曼Niklas Luhmann」所發明的。

在他3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一共出版了超過60本著作和數以百計的學術論文,主題橫跨了多個領域包含社會學、生物學、數學、電腦科學等等。

一個人、60本、各領域叢書,這個數字想一想是很驚人的吧!? 而且這些因為他寫了這些卡片,甚至在他死後幾年,後人還根據這些資料出了好幾本書。

而魯曼當時也有公開他能做到如此成績的原因,這是當時拍攝的記錄片,他大方在鏡頭前展示他的【卡片盒】。


我乍看之下真的只覺得:「這不就像是一般的便條紙嗎? 好像沒什麼特別厲害的。」而當時人們看了紀錄片也是這樣覺得,直到魯曼去世後,研究他的一位德國講師「申克.艾倫斯 Sönke Ahrens」才發現其奧秒之處。

後來他把魯曼做學問的方法集結成書,稱作【卡片盒筆記法 – Zettelkasten 】,在德語中Zettel是卡片/筆記/紙條的意思,而 Kasten則是盒子/箱子,合併起來就是卡片盒筆記法。

所以卡片盒筆記法是什麼?

說了這麼多,所以卡片盒筆記法是什麼? 先以最淺白的文字來說明:

  • 一種以卡片為單位建立筆記的方法
  • 相似主題的卡片可相互連結
  • 是我們用來「儲存資訊」的第二大腦

最後一點非常重要,也是我想先跟你們說的,那就是:「我們的大腦是用來思考的,而非記憶的。」

你想一下如果有一台電腦,它的儲存空間很小,而且常常自動刪除一些資料,甚至是對已知內容擅自進行修改,這樣的電腦你會買嗎?

我想答案是不會吧。

但很可惜,這就是我們的大腦…(你可以想一下大腦是不是會忘掉東西、對已存放的記憶做修改)

所以我們才需要卡片盒筆記, 而卡片盒筆記的三種形式為:

  • 靈感筆記 (Fleet Note)
  • 文獻筆記 (Literature Note)
  • 永久筆記 (Permanent Note)

靈感筆記(Fleet Note)

讀到任何資訊包含但不限於文章、書籍、影片、Podcast、課程、聊天等… 甚至是憑空冒出的所有靈感想法,或許你像我一樣會在洗澡時想到好點子。

通常這種靈感稍縱即逝,很容易下一秒就忘記,所以我們得趕快拿出你習慣的筆記本或軟體,用簡短扼要的文字紀錄。

其實就是把想法或是吸收資訊時想到的點子,記錄下來。

如何捕捉到更好的 Fleet Note?

  • 帶著「輸出的前提去輸入」
  • 以解決問題或自我成長去代入

在吸收資訊時,可以想著:「我要把這個資訊寫成可以公開發表的文章」,抱著「會輸出」的想法去學習,比較容易產生出完整的靈感筆記。

或是以解決問題的角度為思考,例如你可能是個需要想提案的廣告行銷人,對於腦中靈光一閃的瞬間應該不陌生,這就是一種靈感筆記。

靈感筆記並沒有什麼特定格式,即使不記錄成一張卡片也可以,它只用來「提醒」未來的你,畢竟我們人腦的記憶是有限的,建議在寫好的2-3天內,就將靈感筆記轉為正式的筆記。(我們叫永久筆記,後面會提到。)

我是用Iphone備忘錄記錄靈感筆記的

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

這應該是最好理解的筆記定義了,文獻筆記指的就是當你在閱讀文章和書籍、收看影片、聆聽 Podcast 和演講的時候,紀錄下的內容。

特別要注意的是,此處指的是「內容」,而非「心得」,舉個例子:
(⭕️) 看書時,作者對於事實和理論的解讀
(❌) 看完後,自己對於作者解讀的收穫或想法
前者為文獻筆記,後者就屬於心得的範疇。

文獻筆記最需要注意的點是,文字必須簡短扼要,用你自己的話描述而非照抄,舉個例子,兩個學生上課做筆記,老師講的非常快,A學生用手寫記錄、B學生則用電腦記錄,課後你們認為誰吸收比較好?

答案是A學生,因為手寫筆記根本記錄不了這麼多事項,這迫使A學生必須快速理解、並以自己的話寫在筆記本上,確保回家後還看得懂筆記,而電腦打字因為快很多,所以容易淪為照抄而導致吸收不良,因此我們應在閱讀文獻的當下去做第一步的吸收轉化,也就是用自己的話描述。

文獻筆記的格式

其實在看《卡片盒筆記》時,不少人說這本書裡缺少具體做法,我也是部分認同,讀完後確實對於卡片筆記的形式沒有頭緒,連魯曼具體如何執行都不知道,直到在瓦基的文章看到他整理了魯曼的文獻筆記。

魯曼在閱讀任何書籍和文獻時,並不會直接在紙上劃線、也不會在邊緣寫字。他會把任何值得紀錄的、當下的靈感、自己產生的想法,寫在一張「文獻筆記」的卡片上。

短篇幅的文獻筆記上只有一個想法,想法前面搭配頁數,底下寫文獻的「名稱、作者和年份」。

中等和長篇幅的文獻筆記則是標註「頁數、想法」,每一條重點只有一到兩行的文字敘述,然後一連串排列下去,至於名稱、作者和年份,魯曼還是會寫在背面的。

資料來源:研究魯曼的學者們有為他的卡片筆記建立數位版,可從此網站查看

然後,他會把這些筆記全部收納在另一個卡片盒裡(Literature Slip-box),以文獻作者名稱的字母排序。如同他在文章〈Learning How to Read〉說過的:「我們要怎麼記得自己讀過的東西?其中一種可能是,用人物的名字排序來記憶。」

簡單整理魯曼的文獻筆記格式:

  • 條列式書寫,以頁數為編號
  • 文字簡短扼要,用自己的話敘述
  • 寫下文獻名稱、作者、年份

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

永久筆記」就是一個完整內化後的想法或論點,通常由「靈感筆記」或「文獻筆記」轉化而來,也就是我們的集大成!

一張永久筆記的卡片只能代表一個完整的想法,並且在不需要多餘的前、後文補充之下,你就能夠看懂這則筆記的內容,並且同樣的,在寫永久筆記的時候,要假裝你是寫給「別人」看的。

要注意,這並不是「看完資料的感想」,而是「發展自己的論點」
文獻筆記是條列式的重點文字,永久筆記比較像是書寫的散文。

完成之後,你就可以把靈感筆記丟棄,把文獻筆記收藏到專門存放文獻的卡片盒,若使用數位筆記,則可歸到一個特定的分類。

永久筆記之連結

再來就是卡片盒筆記法最重要的精髓了。

我們經歷了靈感筆記的想法、文獻筆記的資料,轉化成熱騰騰的永久筆記之後,我們得把它跟「舊的永久筆記」建立「連結」,找出相關的舊筆記,然後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 新筆記能否反駁、更正、支持或新增到我以前建立的永久筆記?
  • 我如何組合這些想法,產生出一個新的想法?
  • 這個新的想法,觸發了什麼新的問題?

隨著卡片盒裡面的筆記數量不斷增多、彼此的連結不斷被建立起來,它的價值才會真正被顯現出來。如同魯曼曾經說過:「每一則筆記都是一個元素,它的質量高低,只來自於它在系統裡的網路連結和反向連結。

如果你沒有替這則筆記建立任何連結,它遲早會被你遺忘掉,且不具備任何價值。

卡片盒筆記軟體 - Heptabase筆記
這是我實際的筆記,把一個問題寫一張卡片,最後卡片與卡片之間相互連結。

文獻筆記與永久筆記的關係

作家 Eva Keiffenheim 曾經在一篇文章分享過,她如何把文獻筆記轉化成永久筆記的方法。

「文獻筆記」vs.「永久筆記」的關係:

  • 事實和理論 vs. 這個事實和理論與你生活、工作、好奇心的關聯
  • 作者對於事實和理論的解讀 vs. 你對於作者對於事實和理論的解讀
  • 回答作者問題的代表資訊 vs. 回答你自己問題的代表資訊
  • 你需要原始資訊才能瞭解這則筆記 vs. 你不需要原始資訊就能瞭解這則筆記
  • 你從文獻的文字上重述想法 vs. 你從自己的心裡重述想法

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轉換方式,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把文獻的所見所聞,轉化成跟自身相關的筆記。透過這樣的過程,就能夠把吸收的資訊「內化」成自己知識庫的一部分。

我非常贊同瓦基文章所說,文獻筆記與永久筆記之間的關係:

「全新的真知灼見不會天天發生,靈感也不會每天到來,但我們可以透過轉化文獻筆記的過程,去提高自己發現洞見的機率。」

就跟我們看了一本有用的書能醍醐灌頂一樣,書本就是一個大型文獻筆記,而從文獻筆記中我們又會產生自己的想法、紀錄、並內化成為自己真正的知識。

值得一提的是,永久筆記並非寫了一次之後就不能修改。每一次的永久筆記也是「思考的過程」,你在日後都可以隨時更新這則筆記。如同 Eve 說的:「永久筆記真正的意義是它對你永久『有用』。」把永久筆記當成一個會隨著你一起成長的東西吧。

三種筆記形式總結

最後,我想整理三種筆記形式的使用說明書。

靈感筆記」是與人聊天、閱讀書籍、又或是自己蹦出來的新想法,為了不讓想法稍縱即逝,而不拘形式、快速紀錄的一種筆記形式。

「文獻筆記」紀錄從書籍講座等獲得的新知或名言佳句,通常文獻筆記會持續留存,但我們會開永久筆記,去轉化文獻筆記中的收穫。

「永久筆記」由靈感筆記及文獻筆記轉化而來,用自己的話來記錄,但別人要能看得懂,並且需連結到「舊的永久筆記」,實現知識復利。

附上三種筆記形式的流程圖以及備註:

  1. 靈感筆記轉化成永久筆記後,會刪除
  2. 文獻筆記轉化成永久筆記後,通常會保存
  3. 永久筆記要連結舊有筆記,若還找不到連結就放著,等待後面新的永久筆記來做連結

後記

本篇文章著重於「卡片盒筆記法」的由來及基本名詞、概念講解,如果想瞭解具體如何運用,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我如何用Heptabase實作卡片盒筆記法。(產出中)

註1:目前這三種筆記形式沒有標準的翻譯,所以你會在其他網站上看到不同的叫法,例如「閃念筆記」、「想法筆記」等等… 但我是直接以《卡片盒筆記》繁體中文版的翻譯來書寫本文。

Scroll to Top